summary
type
status
date
slug
tags
category
password
icon
😀
金榜题名之后,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

📝 简单记录,简单思考

《金榜题名之后: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》写自于复旦大学的郑雅君。这本是一篇学术论文,但是由于该论文之优秀,便扩写成书出版。从书名中便可以看出,书中在探究导致学生们走向不同出路的因素。同样是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学生,一些学生以为自己和别的同学站在了同一起跑线;一些学生早已走出了学校,步入了社会。
我在阅读之前,会觉得它是一”本“论文。在讲述大学生究竟是如何被分化的。但是阅读过后才发现,有许多内容是在指导大学生们大学时期究竟该怎么做。所以这不是一篇篇学术的学术论文书,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篇指导指南。阅读过后,你会明白大学与高中的不同,会明白为何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取不到最好的结果……

大学

大学不仅是象牙塔,更是竞技场。
高中很卷,尤其是高三。卷的让人上了大学之后还沉浸在这此氛围之中。毕竟在高中的时候,你只需要尽可能的提高你的高考分数,这样就可以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好大学。这样的三年让很多人形成了一种思维惯式,那就是一直卷就行了。不过大学真的不是这样,如果你还卷成绩,还放弃一切课外活动的去卷。那你在毕业的时候大概率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。毕竟你没与同学多交流锻炼沟通能力,没报名社团去发展兴趣爱好,没有步入社会或者职场去实习积累实习经验。或许你还能考个研,是的。或许就一条出路?
那你也没和导师搞好关系啊!

三个出路

高中只有一个,但是大学有三个。或许不止三个。
高中的学生,认为出路就是高考。除了极少数生在罗马的学生,应该没有不高考的(笑)。
但是大学的学生,有三个出路:
  1. 出国留学
  1. 国内深造(考研)
  1. 步入职场
  1. (留级等小众情况,暂且不论)
如果你选择了出国,你可能还需要去卷托福和雅思成绩。如果你选择了考研,你或许要和老师打好关系。如果你选择了步入职场,你可能需要多去企业实习。也可以这样说,在大学中绩点第一的同学不一定过的很好。因为大学生活中你还需要去卷别的技能。否则三条出路,你一个都选不了。
此处便可引出:书中调查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,一种是对于自己未来的目标有明确的方向。一种则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学生,凭着直觉在向前走。
“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”

不同视角,不同学生

背景资源,优势
同样是学生,来自不同家庭。有的来自小县城,父母都没上过大学,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。劣势拉满。但是有的学生来自北上广,父母双海归,对孩子的发展有很明确的方向。这样的学生,都考上了清北,出路也自然不同。
所以文中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:
(1)家庭的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文化资本?
(2)学生在大学里的努力如何转化为他们在出路获得上的优势?
(3)价值信念如何影响生涯目标的树立,又如何影响出路的最终获得?

同样书中对于什么是劣势学生下了一个定义:

(如果你4条都不符合,那么恭喜你,你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。如果你全中了,那也别着急,后面会有应对之策的。)
(1)家庭社会经济地位(SES)属于低收入群体或较低阶层(例如父母职业为工人、体力劳动者或无业);
(2)来自农村的学生;
(3)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;
(4)第一代大学生,即父母双方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。
 
这里是书中偏理论的部分,就放了一个框架进去。毕竟我不是专业的学者,我的关注点还是更多在于后面的分析上。如果有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书。~(~ ̄▽ ̄)~,~(~ ̄▽ ̄)~。
notion image

家境

家境不同的学生,同时步入了同一所大学。那就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吗?
两个学生不同的回答,就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区别之大。便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“完全倚靠学校来决定自己的前途显然是‘作死’的行为……我一直坚信就是所有东西都是‘我想’最重要——我想往哪边发展。我一直都在慢慢地往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靠近。漫无目的地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。所以我劝学弟学妹你们最好早点知道自己要什么,早做准备,越早越好。……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,仅仅是在道听途说之下被动地选择了一条路。”
 
“我感觉我当时(大一时)已经做好准备了,我就以一个全新的新起点、新开始,一张白纸进来了,我感觉我没啥障碍啊……现在就是为以后职业上的东西没做好(准备),之前都没考虑过的事!从来没想过我以后要得到什么。感觉周围的人,通过好好学习进入好大学的话,是可以跳出小地方。但是我也没想过跳很远,这个想法我不太深入,我就是想五年跳哪去,我都不知道。……我感觉当你学习‘进入一个状态’的话,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,我想的问题是有限的。”
 
一个同学对于自己在学校该干什么有很明确的方向,
另一个学生则晕头转向的来到了这所学校。
一个学生很早便考虑好了自己的发展路线,还能劝说学弟学妹们不要在道听途说的情况下选择一条路。
另一个学生则是继续认为努力学习可以跳的很远,也不会考虑过多问题。
这便是学生们的不同。“小镇做题家”大多无法思考自己的人生,而精英弟子早已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。

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

上文两个学生的回答可以代表两种大学生的典型思维模式,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。
同样是被名校录取,不同家境的学生获得的基础教育经历却有天壤之别。
优秀家境的学生有着明确的目标,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。
但是很多大学生很迷茫,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。步入大学之后,直觉告诉自己依然要卷GPA。

直觉依赖模式容易陷入的两个陷阱

学业投入:“绩点无用论”背后的优等生惯性

很多直觉依赖的同学会认为绩点无用。因为自己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考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,不再需要卷GPA了。但是这样做明显是错的。即使不卷GPA也需要一个最低限度来保证你毕业,并且基于此获得的“free time”去发展很多的“副业”,或者探索人生。

社会性投入:被习惯性忽略的宝藏

⚠️
融入社会很困难。
并且在融入社会之前,融入大学生群体也很困难。当小镇做题家走入大城市,必然面对很多生活上的问题。他们可能会听不懂同学们的讲话,毕竟自己的童年和他们的童年截然不同。同样的问题表现在面试时。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可能参加过丰富的社团活动,参与过学生会治理。但是小城市的小镇做题家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。
“最典型的一个场景是什么?比如说一群学生坐一起开始开玩笑,这个时候就特别明显——你并不能讲出一个很好的玩笑。这当然是一个困难的磨合阶段,因为我不怎么玩游戏而且不怎么上网,不懂他们的语言。”
面试上的屡次挫折让冰倩越发怀疑自己的能力。她开始害怕失败,以致于她之后的一年索性拒绝接受挑战,把社交限制在由几个老乡组成的狭小范围内。虽然这样能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些,但她其实心里清楚这样无异于“掩耳盗铃”。到了大二,她对自己的状态愈发不满意,甚至陷入了抑郁情绪。

努力

两类学生在面对课业学习和社会性投入时的态度和行动(策略)是如何不同,“目标掌控者”是如何在投入过程中一步步为自己的目标做好准备,而“直觉依赖者”的投入又是如何促成了他们在升学或求职中的劣势。本章还将展现,大学中的投入过程是如何推动一些“直觉依赖者”实现了向“目标掌控模式”的转变。

目标掌控者

假如你是目标掌控者,并且想专注于社会性投入。那么对于考试的看法可能就是:够了就行了,突击考试之类的。只要可以短时间速成一个差不多的成绩即可。转而到社会性投入上,你会瞄准目标,找到合适的事件,比如进入各种社团深造,进入社会深造。毕业证书只是就业中的敲门砖,求职者还需要对自己的过往经历、个人品质、甚至性格和自我认同进行一系列管理和展现,才能获得雇主的青睐。

直觉依赖者

狂卷GPA,或者开摆。或者无所事事。直觉告诉他们该做点什么,但是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。
差距:
说白了,有目标和无目标。是两者最大的差距。直觉依赖者哪怕觉得自己要努力了但还是没什么方向。

转变

从直觉依赖者转变到目标掌控者。
梓桐在大二、大三期间陆续参加了勤工助学中心、支教等活动,还曾自己组队去甘肃定西支教,并在平时不断地听各类讲座。在一些名师讲座的熏陶下,他对古代文学有了一些研究兴趣,身边志同道合的小圈子也为他的学术兴趣提供了支持,“我们有个微信群,都是5号楼的,都是文史的,平时也不怎么见,互相见面不认识,建了一个群慢慢地就发展成为一个小圈子,现在基本上都是一周聚个一两次,就是讲大家研究的是什么,大家最近有什么新发现,什么都扯。在大学同学之间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特别容易,我从他们身上获得的东西和从老师身上获得的东西都是很有分量的”。
不断的参与社会性投入,不断的思考自我,让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全新的经历给了他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。
在南方大学的求学经历,让梓桐心目中对“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”这一问题终于有了一个经过自己详细省察的答案,并对自身的现实处境和生涯目标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。
核心问题就在于“我要的是什么”以及“我该怎么做”。大多数学生在思考清楚这个问题之后,便可以完成直觉依赖者转变到目标掌控者的转变。

努力的方向

就算明白主动树立目标的必要性,可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尽管“目标掌控者”比“直觉依赖者”在树立目标方面拥有更多先发优势,但大学生毕竟年资尚浅,在二十出头的年纪要尽早想清楚“我想成为谁?”“为了什么而工作?”这样大的问题,还要做出影响深远的生涯决策,不可谓不是难题(所以说,目标掌控者也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最终目标)。
学者对美国一流高校的学生研究也发现,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对劳动力市场了解很少,不清楚哪些工作应该被视作“好工作”。那么,生涯目标或发展方向究竟是如何被选定的?
  1. 家本位的传统观念:为地位保障/家庭责任而工作
  1. 崇高追求的学校话语:为家国理想/社会价值而工作
  1. 消费社会的新潮理念:为个体趣味/自我表达而工作
以上三种便是最常见的三种追求,多数学生的目标来源于此。这三种选择没有对错,优劣之分。只是不同学生的选择不同了。

优势的分化

在“目标掌控模式”和“直觉依赖模式”的二分类基础上得出了一个2×2的四分类模型,用以解释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获得毕业出路的四种机制。
——目标掌控着也不一定都有着内在的驱动力,直觉依赖者也不一定全部失败于自己的直觉。

成我所愿:“自主驱动者"的追梦之路

他们在大学期间主动地、尽早地完成了自我探寻之旅。他们最开始可能不知道自己最终该做什么,但是在不断的试错,不断的更新对自我的认知。

莫谈情怀:“机会主义者”的成功之道

“机会主义者”没有深入内化某种价值图式作为自己意义感的支撑,但善于使用策略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。他们的生涯目标往往是短期的工具性的。并未基于人生价值和意义感之上。
机会主义者会尽可能的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高的GPA。达到差不多边际效应递减的地步时,就开始学习别的事情。开始卷别的文凭。同样他们会在一开始就明白,学习并非大学中最重要的事情。

路在何方:“迷失无从者"的困惑之境

既没有内在一致的价值目标,所拥有又能被熟练使用的策略工具更是少而又少。做事情缺乏方向感的直觉与惯性。“他们就是走到哪算哪”

跟从主流:“价值归顺者"的逆转之机

学生在其中如同置身一个意义角力场,容易迷失无从。不过,他们当中有一部分“价值归顺者”因为接受了学校里的主流文化宣导,而树立起了被学校和校友所支持的生涯目标,由此免于生涯困境。
所有被访者都对“教育可以改变命运”坚信不疑,并且对自己能有机会在大学学习充满感激和自豪之情。
家境劣势的大学生并非注定只能成为“迷失无从者”。正如前文讲述的,当他们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读懂了大学的游戏规则,充实了自己的行动能力,或是响应国家号召、获得了组织的有力支持,他们就有可能摆脱“直觉依赖模式”的困境,获得比较满意的向上流动结果。
——或许,这也算是一种出路吧。

书评

因其仅采访了两所顶级大学,并且仅仅有60左右的样本。局限性相当之大。
例如,书中缺少那些考上了一般学校的“劣势学生”的样本(不过毕竟叫金榜题名之后,可能本来也就没打算考虑这些学生?)所以本书全部的论调其实还是基于“小镇做题家和精英子弟考上了很好的学校”,而这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。
同样本书也缺少对于学生们大学前和大学后的研究。大学前都干了什么?步入社会之后究竟会有哪些不同,之后打拼到什么职位?如果加上这两点将更加完善。
当然,基于本书来自于一篇论文,我们也不能对其要求过高。作为一名高中生,读完了也是有很多 的收获。同时推荐给全体学生去阅读这本书。建议从例子开始看,而对于前两章研究方法的讲解较为枯燥,容易打失你的阅读兴趣。可以暂且不看,或者阅读完本书之后跳回去看。

思考

我是哪一种?我现在是哪一种?
从一所军事化管理的初中转而进到比较有名的一个国际部,我正如寒门子弟考上211一般迷茫。三年初中的军事化管理让我逐渐僵化,父母也都没有出国留学的经验,甚至我们最开始都没有计划要出国留学。
第一年,我还活在初中的思维体系下,认为我应该卷好GPA。我把高一当作初四来看待,而且我将高一应有的许多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一一拒之门外。我认为我没那么多时间,那些课外活动是给“学有余力”的同学来做的,从小到大我都“学无余力”。直到高二,同学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大,我也到了终于卷不下去的时候(不得不感叹一句,应试高压教育真的摧毁人们对学习的兴趣)。我此时突然想明白,卷GPA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,我有更多的选择,但是我自己把他们拒之门外了。第二年,便开始了更多的追逐热爱,探索自我。至今,便完成了直觉依赖者到目标掌控者的转变。
在我的视角下,直觉依赖者与目标掌控者最大的区别在哪里?
直觉依赖者依靠直觉做事,但是无所事事,坚持不长久。而目标掌控着会更加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情,一但做起来大概率会持续下去,达到目的再结束。或者不结束。
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:早期住宿时,有个舍友突然打算第二天晨跑。就拉着我们一起去了。但是根本坚持不了一周,连三天都没有。没有任何计划,没有任何目的。早上起来跑个几圈而已。这便是直觉依赖者,根据直觉得出的“我要跑步”。
但我最近开始了跑步,而且一直坚持到了今天(也没多久吧,可能快一个月了)。我的目的很明确:变得更健康,并且提升半马成绩。在跑步过程中,这些flag都是让我坚持下去的动力。我还去阅读了《无伤跑法》,争取科学训练。很多朋友说我的执行力好强,意志力很强大,竟然可以这么快开始跑步,并且坚持很久。但是我自然是认为和我的执行力和意志力都没关系,我想跑步而已,我有这个明确的目标去跑步而已。
联系到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《时间管理(2)后续》,我在那里本来加了一段很拗口的话。已经忘记具体是怎么写的了,但是我还可以复述一下大意:我不推荐你直接去做时间管理,如果你仅仅是因为看见了我的文章之后想做时间管理。你一定要觉得自己真的想干这件事情,再去做。这件事情并不容易,并且相当容易失败。在你没有足够的目的性之前就随便去做这件事情,你绝对成功不了。
是不是读不懂?
我当时想表达的意思,在这里重新描述一遍:
如果你是目标掌控着,我希望你带着明确的目标做好时间管理。但如果你是直觉依赖者,你就别做时间管理了。因为你大概率坚持不下去,并且做完了也不一定有啥收获(因为你本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)。
酱紫,结束。
 
🗒️
时间管理
🗒️
时间管理(2)后续
💡
欢迎您在底部评论区留言,一起交流~
我们塑造工具,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使用ChatGPT的时候,如何降低自己的AI写作率
Loading...